借款不还的法律后果
根据我国刑法规定,借款不还是否构成犯罪,需要根据借贷金额、借款人主观故意、以及是否具有还款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。
构成诈骗罪
如果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手段,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(一般为3000元以上),则可能构成诈骗罪。根据《刑法》第266条规定,诈骗罪的刑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。
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
如果借款人未经有关部门批准,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存款,并造成较大损失的,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。根据《刑法》第176条规定,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罚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罚金;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不构成犯罪
如果借款人借钱后没有还款,但没有欺诈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,且没有拒不执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、裁定的行为,则不构成犯罪。对于此类民事债务纠纷,可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。
借贷金额影响量刑
在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,借贷金额的大小直接影响量刑。一般来说,金额越大,量刑越重。具体量刑标准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酌定。